私营经济衰退,还有谁能够幸存( 九 )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幸存下来的企业数量是动态变化的,理论上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偏离。近一年来,两者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其主要原因是在过去一年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是减少的,“幸存者偏差”就突显成为大问题。
首先,规模以上企业数目减少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下行的信号。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幸存者”?哪些是“不幸者”?这些幸与不幸与宏观经济政策是何种关系?这里隐含的宏观经济含义实在太重要了!
过去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条主线是“供给侧改革”,包括行政去产能和环保巡查下的各种停产限产措施。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那些在规模以上统计样本中消失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的11个行业之中,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减少超过1.1万家,缩减幅度占供改行业企业总数的11.1%。其中
- 中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举办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密码
- 中国—缅甸经济走廊论坛在南宁召开
- “一人食”餐厅、单身家具......单身经济成为新兴产业链
- 习近平结束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回到北京
- “她经济”下新网文平台亮相 将开启女频海外之路
- 壮阔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蜕变
- 习近平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 习近平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
- 琼台两地企业拟深化合作 共谋农业经济创新
- 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四新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