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周其仁: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九 )
比如,如果不包产到户,农民就不可能解放出来,没有生产积极性,依然还会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八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
有了体制改革,才有下面的一环扣一环。劳动力解放出来去哪里就业?这又逼出了民营企业。产能出来了,市场在哪里?所以又逼出了WTO谈判,1997年签约,五年预备期,2002中国冲进去,把世界市场打开了,把原来的障碍打开了。
进了WTO,一开始还是“奖出限进”,后来尝到了甜头,全部杀进去,这才冲到了全球化的前沿。
所以,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完全是原来的劳动力便宜,主要是第二项优势,通过改革,把原来奇高无比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下来了。
就是这套挺土的打法,把我们的体制成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理论,在中国非常显著地降下来。体制成本下降,加上原来的要素成本低廉,结合到一起再加第三个力量——学习曲线。最终构成了后来的“中国故事”。
- 辽大声乐教授马俊萍出版 全国首张“传统文化”专辑
- 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 “面人彭”走进北大附小 非遗大课堂培养传承
- 美国教授亲身体验广州巨变: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30年
- 浙大84岁老教授蒋克铸亮相央视,获得“特别关注教师”称号
- 河北大城:林下养殖助推乡村振兴
- 国家检察官学院聘任204名兼职教授检察教官
- 周其仁: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改革失
- 我见到的没考上北大的农村孩子,过得怎么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毕卡斯:一线姻缘牵引,情定江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