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1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2

我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内容是《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书橱里藏着哪些书。

如果一个人书橱空空,八九不离十脑袋也空空。

这个演讲者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书架,放着全是英国和北美作者写的书籍,恍然醒悟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片面。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罗列出196个国家的清单,然后尝试阅读,来自于这196个国家作者写的书籍,但是语言文字成了一大难关。

后来,她开了一个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帮助她翻译,或者帮她找到翻译成英语版本的书籍,一年的时间,她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

之后感慨到:

一年的阅读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区,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

在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

不读书的人输掉了,你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输掉认知里的精彩世界。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3

马未都曾经说过: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

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

我们经常会看有些人,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

为什么?

因为内心空虚,一直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精神得不到滋养,表面活得风光,实际深陷苦海。

记得《欢乐颂》里,曲筱绡受赵医生的影响,慢慢爱上阅读,躺在赵医生的怀里,说这样的一句话:

“我以前以为快乐是很多人一起闹腾,没想到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平平静静原来这么快乐。”

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内心平和,从来不炫耀什么,外人觉得他们孤独,其实他们精神很强大。

而不读书的人,你输掉的是一颗平静之心。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4

提起阅读让人内心平静强大,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白岩松,一个是罗永浩。

这两人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闭门啃了几年的书,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厚度。

几年前我看过白岩松的一本书《痛并快乐着》,这本随笔娓娓道来的讲述了他从刚上大学,到踏入社会,10年起起伏伏岁月的经历和对人生的体悟。

其中非常关键一个阶段,大学期间和毕业后面临工作调配的一波三折,这段非常艰难的岁月,他埋头博览全书,靠着精神食粮撑了过来。

白岩松曾在一次主题为“阅读才有诗和远方”的演讲中提到:

如果没有18岁,诗歌让我知道了自己,该说什么样的话语;如果没有18岁,三毛用她与爱情一系列的书籍,告诉了我们远方在哪里,我觉得抵抗不住饥饿。

读书久了,你就会信一些东西,会有了一颗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在阅读之中,你会找到你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罗永浩高中肄业,闲在家埋头苦读几年杂书,进入新东方当老师之前,就靠着那些人物励志书籍,撑过了那段拼命背单词,拼命攻下英语的孤独岁月。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至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

而不读书的人,在精神上缺少一种能量和力量,随着阅历的增加,有一天你会幡然醒悟,缺少这种力量,让你后半生后劲不足。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5

曾经在看过一个段子:怎么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

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

这两年《诗词大会》大火,主持人董卿深厚的文学底蕴,让人叹服。

有人曾经采访董卿,最喜欢看什么书。

董卿说:“中国唐诗宋词,太美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能让世人找到共鸣”。

读书的女人经得起岁月的雕刻。

民国时期的四大美女,从才貌双全的林微因,到画作名家的陆小曼;

从金嗓子的周旋,到艺术造诣深厚的阮玲玉,哪一个不是文提笔即文章,充满书香的味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你浑身散发着恬静的气质,与读书的相处,他们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们用读过的书培养出冷静的态度处世,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不读书的人你输掉了从骨子里流露的气质。

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早教平台不读书的孩子,到底输掉了什么?

丰富的就业信息 

海量的早教人才

专业的育儿资讯 

为0-6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提供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