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现在有了病,通常首先看的是西医,也用西医的方法看病,吃药、打针、做手术...直到这些方法用尽,病却没见好转,或愈发严重的时候,才想到中医。
我是中医的,但从未反对西医,并常常用西医的各种检查数据为我所用,也经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诊治患者。
我对于疾病先从西医的角度解读,一方面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从西医的角度能够说得明白,治疗方法快捷而明确;另一方面,介绍完西医,也算是个序曲,再开始解读中医,算是硬菜上桌。
那么,从今天开始,就逐字逐节的一点点揭开中医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谜底。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里算啥病?和很多疾病一样,反流性食管炎,古今中医都没有这个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大多数中医人士,将反流性食管炎归属于中医“吐酸”、“吞酸”、“反胃”、“嘈杂”、“呕吐”、“胸痹”、“噎隔”、“梅核气”等疾病的范畴。
“吐酸”一说最早见于《内经》。而在西晋王叔和所编撰的《脉经》和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经书里,则称之为“吞酸”,意思就是泛吐酸水,或口中发酸。
这些经书里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描述的反流性食管炎较为相近,反流性食管炎中出现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均是因为食管的防御机制减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入食管,产生炎症所致。
而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
PH值<4.0为确定反流存在的界点,食道PH值降低是诊断流性食管炎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因此,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定为“吐酸”,能够较好地概括流性食管炎的特点。
而且,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首次将流性食管炎称为“食管瘅”,可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普遍采用。
简言之,反流性食管炎,就是中医泛义上的吐酸。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算啥病?啥原因导致的?中医博士如是说,收藏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认为啥原因导致的?
以下内容,才是今天的重点。
早在几千年前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上冲,皆属于火”的记载,提出了火、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
而在《灵枢·四时气论》则记载:“善呕,呕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泻则苦,胃气逆则呕苦。”
在《灵枢经》里强调了病邪在胆、胃气上逆的病因。这和西医上的反流性胃炎,也叫做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叫法从机理上是一致的。
返回到隋代,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脾胃……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臆而吞酸,气息醋臭。”
巢元方提出了脾胃虚弱引起不能消化谷物,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原因。
南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五隐五隔论治》则认为“食饮乖度……气留于咽隘则成隐证。”
提出了饮食不当致病的观点。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算啥病?啥原因导致的?中医博士如是说,收藏
到了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则认为:““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浮于肺胃之间”。
朱丹溪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湿热郁结,胃气失和所致。
同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桓在《脾胃论》中,指出吐酸病机属胃寒气滞,浊气上逆所致。
到了清朝的程文囿时期,他在其编撰的综合性医案著作《医述·吞酸》里引李东垣语云“杂病在心,浊气不降。
当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因解读在历代中医和本经中对吐酸病因认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当代中医也进行了辩证上的发展。
厦门市中医院的徐福音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食管的功能是通过蠕动将食团送入胃中,为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属于胃的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损为本,胃气不降、肝失疏泄、湿热阴伤为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谢昌仁教授则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不均,或脾胃虚弱、药物损伤,导致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上逆所致,气郁、食滞、胃热、痰浊、正虚、血癖是其常见的病理表现。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著名老中医肖汉玺教授,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作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为其发病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传变特点,痰浊血疲是其最终结局。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外科医院的万麟等医生则把反流性食管炎病因归为:一,为饮食伤胃;二,为肝气犯胃;三,为脾胃本虚,病机是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和痰气疲阻胸隔。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汇总最后,说点我们平头老百姓听得懂的吧,我们把上面所说的古今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因总结如下——
1.饮食所伤:
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博、烟酒肥甘,或不易消化之物,日久积滞中焦,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热阻中焦、胃失和降。
2.情志失调:
平素恼怒易激、过度思虑、忧愁抑郁,易导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肝气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
米古代医学家爱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漠》上说“噎隔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气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隔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
3.脾胃素虚,或后天脾胃受损:
脾气不足,胃阴受损,中气虚馁,食少运迟,升降失常。
另外外邪犯胃,湿热之邪,或寒邪等外邪入侵,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胃气不和,气机逆乱,亦可发生嘈杂、反酸之证。
清末著名医家唐宗海在其所著《血证论》中记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
所以肝失于疏泄,可横逆犯脾,导致胃气上逆,而致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以气机不畅为主要表现,多属实证。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虽在食管,但究其原因却源于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是其主要的病机基础。
盖胃为阳腑,其气以和降为顺,由此来完成受纳、运输水谷之功能,正如《素问·逆调论篇》中说“胃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
无论起病是由于肝失疏泻,还是湿热郁结,抑或是脾气虚弱,最终都是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酸水上泛,从而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故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是其主要的病机基础,治疗时降逆和胃是根本原则。
更需强调的是肝、脾两脏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经》记载:“胃者五脏之本。”
胃气上逆非独胃病,而是与五脏密切相关,而五脏中当属肝、脾与胃关系最为密切。
胃酸的分泌、排泄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来控制和调节。
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胃酸分泌正常,并能正常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功能正常反之,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则胃酸过多,并随胃气上逆反流食管而吐酸,引起胸骨后灼热或疼痛。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维持中焦气机升降,若脾不升清,则影响胃之降浊,故与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而有部分中医学者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根本在于脾不健运,升降失常,脾虚以致肝气相对过旺,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 病机|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算啥病?啥原因导致的?】因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脾虚失运是本,肝胃气逆是标。由此可见,疏肝健脾始终要贯穿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当中
- 阳性|深圳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增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
- 急性心肌梗死|【健哥说心脏】CCU和ICU有什么区别?
- 骨组织|全球每3秒发生1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了解一下?
- 肺癌早期|慢性咳嗽是肺癌早期的信号!咳嗽声里带有这个音,赶快做CT检查
- 肝癌|小三阳只要DNA阳性,就要抗病毒?乙肝患者,请收下这封科普信
- 孕晚期|孕晚期急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你知道吗?
- 风险|毁誉参半的阿司匹林,该如何在缺血性风险和出血性事件中权衡获益
- 微生物|慢性疾病与饮食营养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土壤好坏和种植方式很关键
- 发病|65岁还没脑卒中就及格了?医生:数据说话,北方农村男性要注意
- 白瓤红薯|它是天然“碱性食物”,女性要常吃,嘴巴不臭皮肤嫩,头发也黑了